比思論壇
標題:
梅菜扣肉
[打印本頁]
作者:
温良恭俭让
時間:
2025-6-12 09:51
標題:
梅菜扣肉
梅菜扣肉
[23]
(英文名:Pork with salted vegetable),汉族传统名菜,属
客家菜
[1]
。制作材料有
五花肉
、
梅菜
、葱白、姜片等。
通常是将五花肉上汤锅煮透,加老抽,油炸上色,再切成
肉片
。之后加葱、姜等调料炒片刻,再下汤用小火焖烂,五花肉盛入碗里,上铺梅菜段,倒入
原汤
蒸透。
[18]
走菜时,把肉反扣在盘中。成菜后,肉烂味香,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,肥而不腻。
[2]
梅菜扣肉与
盐焗鸡
、
酿豆腐
,被称为客家三件宝。
[3]
2011年,梅菜扣肉与东坡肉等四种客家菜式组合成的“
东江客家菜
制作技艺”,列入
惠州市
市级
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。
梅菜扣肉
[11]
具体起源时间已无可考证。
梅菜
是广东客家特产,以鲜
梅菜
为原料经腌制后再脱盐等工艺制成的产品。梅菜历史悠久,闻名中外,是岭南三大名菜之一,为岭南著名传统特产,历史上作为宫廷食品而被称为“惠州
贡菜
”。民间用新鲜的梅菜经晾晒、精选、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,色泽金黄、香气扑鼻,清甜爽口,
不寒
、不燥、不湿、不热,有增强消化,
清热解暑
,消滞健胃,降脂降压的功效。悠久的历史,独特的风味和功效,以及近千年的传播,铸就了“
惠州梅菜
”的盛名
[4]
。有古诗描述称:“苎萝西子十里绿,惠州梅菜一枝花”,而
惠州
被国务院授予“中国梅菜之乡”的称号。
[5][6][7]
但关于梅菜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。
明末农民起义
,兵荒马乱,大批中原人为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。
循州
府北面(大约位于现在
龙川县
、和平县、
连平县
以及
兴宁市
)四十里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
方圆
十里的平坦土地,迎来了潘、刘、卢、余等一行人,各自选定地域开基立业,垦殖生息,卢公原为书香门第出身,曾当过地方小吏,因不满朝政腐败,也携妻儿随南迁人群定居于此。此地开阔平坦,小溪流水穿越其中,为跨溪过水而筑简易木桥,后来定村名为“土桥”。
卢夫人何氏出身于名门,知书达理,为人善良,但不擅农事。卢夫人生有五子,年尚幼,嗷嗷待哺,战乱奔波,积蓄花销殆尽,仅凭夫君一人耕作,日子半饥半饱。一日她在河边洗衣,孩儿们饥肠辘辘,
哇哇
地哭着要吃饭,夫人不禁心酸,凄楚泪珠滚落河中。一阵清风吹过,飘来彩云一朵,只见一姑娘立于眼前,慈眉善目,仙风道骨。姑娘上前抚慰她道:“夫人休得伤心,善心人自有护佑,今我百年修炼、育有菜种一包,是广济苍生之物,你等将菜种播下,春节前可收获,届时神州多一物,孩儿可得温饱矣。”言毕,仙姑即抽身前行,卢夫人急急拜谢,问姑娘姓甚名谁,日后好生报答,姑娘笑答:“广济苍生,何劳报答,姓梅是也。”随即腾云而去。
于是,卢夫人选定秋分时节在菜园中将种籽播下,不几天即出现绿油油、齐刷刷的菜苗,极为茁壮。该移栽时正逢秋收后,有大片稻田可供移植,于是,夫妇连日整地移栽,一连几天共种上一亩多地。经浇水施肥,转眼又是腊月,正值收获季节,菜长得又大又肥,一棵重几斤。采来煮食,鲜甜嫩滑,分外可口,孩子们饱食一顿。一餐一棵,连食数日,菜已成熟抽芯开花,仍剩下一片未及采收,眼见再不采收即会老掉,只能浪费了。
正愁着怎么办,卢夫人忽然想起
腊猪肉
,眼前一亮:
猪肉
可以腌腊,菜不是也可腌吗,她试着将菜砍下晒干,用陶器加盐腌制。为了去掉水分,晒干贮藏,她到山上采来一种叫黄毛婆的柔软净草作铺垫,密封
堆藏
。经过晒藏,菜干肉质呈
桂圆肉
油亮形状,金黄腊色,香气四溢。春节期间,亲朋好友相互走访,宴客时取出梅菜与猪肉同煮,鲜甜可口,别有一番风味。亲朋好友问及此乃何物,卢夫人道,是梅仙姑送的菜种,就叫“梅菜”吧。此后经亲朋好友引种,很快在
东江
流域一带传开,广为种植,从此有了梅菜。
[1]
中原人南迁后,生活贫寒,很多人从事体力活,
劳动强度
大。平时一般很少
荤食
,而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。他们吃的菜,口味偏咸,用的酱料较为简单,一般仅用
生葱熟蒜
、香菜调味。
客家人将
五花肉
加上配料进行制作,再将肉垫在梅菜干上蒸煮,制作了一道色泽油润、香气浓郁的美味佳肴。时过境迁,这种菜肴逐渐名扬四海,就是我们时常品尝到的“梅菜扣肉”
screenshot_20250612_094833.png
(1.38 MB, 下載次數: 8)
2025-6-12 09:51 上傳
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
作者:
xiaoao9999
時間:
2025-6-12 14:41
、【为【这、】
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(http://bb-cdn.life/)
Powered by Discuz! X2.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