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,教育部印发《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》,自然科学教育进入我国青少年课堂,成为必修课。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中小学采访发现,历经4年实践,我国青少年自然科学教育已有了一定基础,但同时面临校内教育边缘化与校外教育套路化交织带来的多种问题,长远看或将削弱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。
1
校内课“可上可不上”,
校外课快速套路化
2017年以来,多地围绕青少年自然科学教育进行了探索,多数学校开设了科学课,一些培训机构开展了相关尝试,初步破解了科学课“能不能上”的问题,但“能不能上好”仍不容乐观。
“在一些学校看来,科学课可上可不上。”某省一位小学科学教师说,语数外随意挤占科学课,正上着科学课的学生可能被语数外教师叫走补习、谈话。个别学校科学课由数学、语文教师兼任,一周两节的科学课开成一周一节,甚至一学期都上不了一节。一位乡镇中学教师说,学校不做实验,实验器材被乱扔或封存积灰,有的连包装都没打开。
部分学校由于资金不足、安全无保障、管理难度大等原因,不支持自然科学课开展户外观察和实验。小学生许梓韩告诉半月谈记者,身边许多同学对科学感兴趣,但不喜欢上科学课。“我希望多开展实验、观察、种植、饲养等科学活动,不要总看幻灯片。”
校内科学课形如鸡肋,校外科学教育却又急速套路化。近年来,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自然科学教育领域,教育体系、教育标准和教学经验存在不足。
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,不少校外培训机构装修水准较高,配备了基础性实验设备,但教学能力欠佳。长三角地区一位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舒某说,师资以刚毕业学生为主,在网上找些材料现学现卖,都是小孩子,好应付。还有培训机构将户外科学活动变成踏青、游园,称之为“认知岩石、水文”,实际上教师也不太会讲,就是带着孩子逛公园。
天体物理学家、天文科普教育专家梅苞说,科学课面临的普遍问题,是教育短视与急功近利造成的。
2
科学教育缘何效果欠佳
将自然科学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,体现了国家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注和决心。但为何多地多部门屡屡出招,效果仍不理想?
——教材缺少顶层设计。多位受访教师认为,科学教育教材普遍存在知识碎片化堆砌,缺少系统性和逻辑性,科学方法、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体现不够等问题,课程标准、教育内容、教育方法、实验规范等没有标准化依据。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君骅说,科学教育不能简单照搬学科教育课标,要构建打通天文、地理、生物、物理、化学等多学科框架的综合性、科学性、系统性体系。
——科学课普遍不受重视。部分受访教师反映,公立学校评奖、评职称时,科学教师处于劣势;一些私立学校安排科学教师承担课间巡查、午睡巡查等杂务,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科学教师。在一些地区,支撑校内科学教育的实验室、实验器材和实验室专员仍然缺乏。一位教师说,其所在中学一个年级20个班仅1间实验室。此外,做实验购买易燃易爆品需到公安部门开证明,不少教师只能以视频教学取代。
——专业化社会力量支撑不足。当下科学教育在学校课时有限、内容单一,校外又缺乏优质、开放、可与校内教育融合互动的专业化主体。梅苞说,国外一些机构开展以天文学为主的青少年校外自然科学教育,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及自然规律的求知欲,这样的校外自然科学游研学模式在国内还较少。
3
科学教育急需驶入科学轨道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天体物理学家陈建生等专家认为,有效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,要建立科学、规范的教育体系,激发校内、校外两种资源,调动社会力量协同发力,为未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做好准备。
受访一线科学教师建议,给予科学课与语文、数学同样的基础性地位,把科学课作为主课来上,提高科学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;根据自然科学学科特征,将教材编写、教学培训与学校配套改革相结合,在科学教材编排上兼顾科学知识学习、探究能力培养和思维水平提高,更好地体现知识与科学性,符合学生认知与心理的发展规律。
潘君骅认为,除在重点师范院校普遍设置科学教育专业、扩大招生规模外,还可面向非师范院校招聘理工科毕业生,经过教学资格认证补充进教师队伍,破解科学教师专职化比例过低问题。梅苞建议,对现有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全国性培训,加大科学教育设备投入,并建立刚性约束机制确保专款专用。
还有一些科学教师认为,在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严监管的基础上,加强科技馆、民间科学营地与学校之间的合作,协同开发满足不同学段、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科学教育课程。陈建生建议,激活社会资源,在城郊建设科学教育基地和营地,共享自然环境、场地、实验室、观测实验设备器材、资料库及科学教师等资源。
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(http://bb-cdn.life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2.5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