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:穿一条睡裤、趿一双拖鞋、头上满头发卷、一手拎着马桶、一手端的牛肉面,或者换成一串油条,这个形象气质,就是走在纽约也一眼看得出是弄堂胡同里长大的,这也许就胡同文化的魅力所在吧。 胡同起源于元朝,距今已有850多年。据说【胡同】在蒙语中是水井的意思,胡同始于元朝,兴于清朝。弯弯曲曲的胡同,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故事。关于胡同的故事,你可以从网上查到你想要知道的,其实你愿意听,只要停下脚步,和当地人闲聊,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。 住在胡同里,每天都要去遛一圈胡同,穿过绿槐红墙,发现每条胡同口都会有红底白字或蓝底白字的胡同牌,发现门前精美的石墩儿,拐过弯弯曲曲逼仄的小胡同,邓丽君的歌声飘进耳里,软软的声音,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,歌声越来越清晰,走近了,看见了一家人坐在小桌儿旁边,几盘儿下酒菜,二两烧刀子,边听着歌儿边喝着;再转过一道弯,传来一阵菜香,还听到一阵欢快的笑声,走近了,几个小孩玩得不亦乐乎,大人一旁摇着蒲扇看着,微笑着。
心里边就喜欢这种小市民的生活气息:真实,轻松,随意,有人情味,很温暖。这温暖让我回忆起从前,在老家,邻居离得很近,大门开着的,谁家做什么好吃的,周围都能闻到;家里有啥新出的蔬菜,给邻居送点尝尝鲜;有些人要去地里干活,干脆把小孩子托付给隔壁家;隔三岔五的还有小商贩来卖各种物品,他们敲打着手里的金属,你甚至不用听他们吆喝就知道卖什么来着;天热了,有些大老爷们穿个背心、大裤衩从你眼皮子底下晃过;甚至于有些人顶着爆炸式的头发,趿着拖鞋就走出门,路上碰上个哥们儿、姐们儿一侃就是小半天。 都说胡同是北京的符号,寻思着在胡同中能否找着旧时的故事,特意打听了下哪儿的胡同最有味道,但是没有得到答案,租来单车,背上背包,顶着烈日,在胡同里穿行。从安定门出发经鼓楼到达后海,无意间知道一家胡同里的烤鸭店隐藏在北翔凤胡同,同伴打开导航塞上耳机骑上车,不知道过了几个胡同,到了目的地却发现鸭儿是有些土里土气的地道胡同味,价钱可有点不地道了,相比之下这胡同口那两侃大山的老北京人更地道。
骑了一天车,同伴累了就先回了家,哇… 就在红绿灯处,隐隐的看到一处不一样的建筑,刹住车,掏出相机,咔嚓一张,路人说:我也对这样的建筑很感兴趣,你可以直接走进去看看。却原来这里就是清政府的海军部与陆军部旧址,原称铁狮子胡同1号,看起来很平静的地方你怎么也不愿意相信在这里发生过一桩惨案。人们不愿记得那些血腥,为了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,当时的北平政府决定将其改名为张自忠路。
离开张自忠路,拐进中剪子巷,过去是因为这条巷子卖剪刀的特别多,因而得名,相传冰心先生曾在这里居住,只是如今再也找不到历史遗迹,或许我路过冰心的故居,可我却不知道她住的哪个四合院,每次跟年长一点的擦肩而过,总是下意识的放慢速度,就想多听几句带着京腔的闲谈,多想路过某条胡同,有人来用京味儿十足的北京话跟我打声招呼。
知道东棉花胡同拱门及砖雕是在南锣鼓巷的一面宣传墙,真正看到时,惊呆了,这刀法之精,做工之细,让人叹服,门牌上说这是清末将军凤山宅第的部份院落 ,四合院格局,走进去看,院内的杂乱、破败与精工细雕的砖雕成了鲜明的对比,凤山将军怎么也想不到百年之后的府第竟是如此光景吧。试问日渐颓圮的老屋,再过百年,还存在吗?
我只能从鸦儿胡同、雨儿胡同、帽儿胡同等胡同的名字中还能听出些许京味儿,或许我只是个旁观者。真怕哪天这胡同文化随岁月流逝渐渐远去,小红门灰砖墙里隐藏的秘密再也无从得知。
|